第十室
過路人 文化寫作人
沿著白沙道某唐樓拾級而上,走到頂層,有間隱沒於鬧市的咖啡廳,這裡只招待獨自來訪的客人,提供的是與自己獨處的空間。地方不算大,卻沒半點擠逼感,綠色盆栽的擺設隨處可見。聽著店主的心情點播曲目,感受著玻璃透進來的陽光,自然而然就會靜下心來。取名「heart in place.」,店主 Sophia 分享背後的構想。「只有透過獨處,接觸到自己的傷痛,心才會在正確的位置。」
只要不騷擾其他客人,在這裡想做甚麼都可以,彈琴、放空、甚至流淚。沒有正常與不正常的標籤,也沒有滿滿的正能量,只需好好聆聽自己,接受內在的悲傷。親身經歷過情緒的困擾,更讓 Sophia 明白獨處的重要性。「有時愈想改善變好,卻往往離情緒出口愈遠,唯有當平靜下來,願意接受和觸摸那種痛,才是轉變的開始。」
喜愛閱讀村上春樹的 Sophia,在咖啡廳裡也擺放了不少相關書籍。對她而言,村上春樹就如海上的浮木,可以捉實,但仍要自己努力才可找到出口。「我喜歡沒有明確價值判斷的故事,讓讀者能有解讀的自由。我希望這裡也是有靈魂有個性的空間,卻不會太有菱角,客人可自由選擇如何度過獨處的時間。」默默在旁留意客人的舉動,不會上前打擾安慰,這份抽離,Sophia 覺得自己與村上文字的連結,也反映在與客人之間的關係。牆上繪畫的兩個月亮,概念亦是來自村上春樹的《1Q84》。「生命裡就是有悲傷缺陷,要接受這點,才可活得更實在,要記得並非如何消除困擾,而是學懂與情緒共存。」
走到咖啡廳的角落,抬頭仰望,窗外可見大片天空,與繁囂的周遭形成強烈對比,明明身處鬧市,卻彷彿與世隔絕。再於咖啡廳裡遊走探索,翻閱放置在茶几處的書冊,《森林地圖》的書名,亦與四周的綠色氛圍匹配。每頁寥寥幾行文字,那片未知的森林,其實正是我們的內心。「在森林裡可能會發現很多恐怖事,但走到最深處,卻會是個安全之地。」
到訪當天,店內循環播放的四首歌,來自台灣的「守夜人樂團」,也是 Sophia 因應當天心情特地挑選的曲目。「這種平靜接受不開心的狀態,正是這個空間想帶出的感覺。」開業至今大半年,Sophia 希望這裡也能像該樂團的專輯《晚安使用手冊》般,為客人帶來陪伴的感覺。「每個人都總會覺得孤單,我希望能減輕這種孤獨感,守護這個可以建立並尋找自己的空間。」
在我的幻想空間裡,存在過這樣的咖啡廳——店主不會打擾顧客,只會默默在旁觀察,為客人調製他們的特飲;顧客也無需顧慮自己是否奇怪,是否一般人所認定的不正常,只需放空腦袋,在此尋找屬於自己的歸宿。這亦是當初為何我會想要訪問「heart in place.」的源起。
所以,當看到那些曾在腦內浮現的想像,被店主 Sophia 以她的獨有形式,如此活生生地呈現出來,說是震撼恐或有點誇張,但內心卻真有種被撼動的感覺。當再聽過她以森林所作的比喻,離開咖啡廳的時候,自然而然想到「心之花園」這四個字。是心靈的「心」,也是森林的「森」,這片心之花園,大概也蘊藏在每個人的身上,靜待我們某時某刻將其發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