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室
黃觀富
爵士樂手
捨難取易/Do It the Hard Way
還記得剛進音樂學院,老師給的第一份採譜作業,是專輯《Chet Baker Sings》裡的〈Do It the Hard Way〉。
歌詞說的是在愛情上要全心全意放膽追求才能成功,而 Chet Baker 的演繹卻是多麼慵懶和不經琢磨。單是這種沒有矯情造作的唱腔和琅琅上口的 Scatting 旋律,就足以懾人心魂。
若說 Chet Baker 是天才樂手,絕不為過,而他的天才往往在於這種渾然天成,捨難取易的個人特質。
這對那時年輕的我,是一種啓發﹕爵士樂是生活態度,而生活本身足以塑造你的音樂。聽著 Chet Baker 的音樂,我彷彿看到他的人生。
Do it the hard way and it's easy sailing
Do it the hard way and it's hard to lose
Only the soft way has a chance of failing
You have to choose
頹廢成癮/Born to Be Blue
沒看過 Chet Baker 的傳記電影 《生為藍調》(Born to Be Blue),又怎想像到一個人人稱羨的音樂天才,背後是那麼潦倒不濟?被毒品、女人、名利摧毀了一生,糜爛頹廢的他甚至在 Birdland 爵士俱樂部的演出結束後,當面被 Miles Davis 揶揄他的實力,叫他滾回鄉。
電影中 Chet Baker 被敲掉牙齒(這對小號手來說是致命打擊),後來裝上義齒,幾經掙扎才回歸爵士舞台。
如果說音樂界就如鬥獸場,絕不為過,就算在西岸洛杉磯享負盛名,來到東岸的紐約也可以被踩到一文不值,叫人情何以堪。雖說電影不免有虛構成份,但在現實的音樂圈子裡,這些勾心鬥角不也是很平常嗎?作為音樂家要面對壓力、不忿、羞愧等情緒,從來就不純粹是玩音樂那麼單純。
靈魂火花/Time After Time
另一齣關於爵士樂的電影《靈魂奇遇記》(Soul),對我來說又是另一種心靈衝擊。劇中男主角渴望一展抱負,與著名爵士樂樂隊一同表演,一嘗滋味後,卻不禁體會這多年來的心願,不過是一份千篇一律的表演工作而已。這種夢想與現實的反差,不就很悲哀嗎?如果人類在成長時都一直找尋自己生命中的火花(spark),誰能保證這個火花不會熄滅?
聽著 Chet Baker 的〈Time After Time〉,歌聲是多麼的深刻感觸,小號吹出來的,彷彿是經無數歷練後的體會,是只想握緊多年陪伴的愛人的那份深情,是一份反璞歸真的省思。愛情和樂器,同樣使人心境年輕,但誰又能牢牢捉緊青春的尾巴?人大了,自然對人生有更多的取捨和屈服,但剩下來的,會是愛還是悔恨?
我不禁問自己,到年邁時,還能保存熱愛爵士樂的初心嗎?
The passing years will show
You've kept my love so young, so new
And time after time
You'll hear me say that
I'm so lucky to be loving you
活在當下/Let's get lost
伴隨著帶點愁緒的歌聲、溫柔卻明亮的小號聲,就來點微醺的酒精,一起享受著爵士樂的浪漫吧。對爵士樂手來說,不論你的路走了多遠,最終也還會回來這麼一個小小的酒廊中,和大家一起買醉。爵士樂從來不就是這樣慰藉著寂寞的心靈嗎?
如果人生最可惜的是錯過了身邊的美好,那就讓我們活在當下,一起擁抱,一起迷失。然後就像 Chet Baker 久別重回 Birdland ,帶著不一樣的心情,用心演出。
現在,不妨聽一遍〈I’ve Never Been in Love Before〉,聽 Chet Baker 如何訴說他的故事——那充滿歷練的爵士人生。 ◉
Let's get lost
Lost in each other's arms